
热门文章
必修三《文化生活》易考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22-04-02 19:11:38 浏览次数:1151. 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
2. 文化具有双重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人和社会发展;
3. 优秀的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感受、享受、体验、体会、领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增强、鼓励、激励、振奋、促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的作用是“影响”不是“决定”;
5.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6. 经济和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7.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8.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法治并非完全同步不同步于~(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
9. 交往方式侧重具体行为,思维方式侧重思想观念;
10. 文化素养不是先天的、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1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12.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13.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4. 文化对人的深远持久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终身不变永恒不变,而是难以改变(经年累月,难以抹去)
15. 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16.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7.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8. 人的全面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0. 各民族不但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的世界文化;
21. 文化无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22. 文化多样性: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3. 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后三者都是错误的)
24. 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多样性,不会减少文化差异;
25. 文化交流不会使文化趋同、日趋同一、融合统一、完全融合,可以渐趋融合(P68);
26. 文化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7. 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文化多元化,要提倡多样性,反对多元化;
28.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29. 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怎样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30. 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传媒面向大众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31. 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手段(靠什么传播):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
32. 教育: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
33.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35.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6. 传承=继承+发展
37. 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全盘否定、全面继承、毫无保留的继承,应该批判继承;
38. 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9. 对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0.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1. 相对稳定性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保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42. 强调传统文化,忽视当代文化------守旧主义
43. 强调民族文化,忽视外来文化------封闭主义
44. 强调当代文化,忽视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
45. 强调外来文化,忽视民族文化------民族虚无主义
46. 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4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48. 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49. 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50. 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51. 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52.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53. 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4.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55.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56.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57.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58. 传统建筑是被凝固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59.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60.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6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6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6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4.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根源、决定因素、根本目的、根本途径、根本标准、基本要求;
65. 文化创新的根基(基石):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66. 文化创新的渊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67. 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68. 文化创新的本质:为社会实践服务;
69. 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
70. 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是所有(全体)。
71.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体现时代精神;
72.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7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74.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7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76. 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7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78.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79. 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80.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精髓)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81. 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82.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83.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84.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85.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86. 爱国主义的本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87. 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
88. 文化市场中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市场自发性和传媒商业性的结果;
89. 落后文化: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学(看相、测字、算命)——通过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90.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91. 落后文化≠传统习俗;
9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93. 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94.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96.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97. 24个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